更新時間:2018-03-19 12:08:03 來源:www.clairebellhome.com 編輯:okzjj.com 已被瀏覽
次
查看評論
第二章 洞穴崇拜
洞穴是早期人類的居所,與母腹有某種相似性,所以被原始初民視作人類的發(fā)源地。初民以為最早的祖先生于洞穴,洞穴遂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洞穴崇拜,實際上屬于母腹生殖力崇拜。土家族聚居多溪洞的山地,也存在歷史悠久的洞穴母腹生殖力崇拜,他們認為自己的遠古祖先生于五落鐘離山的赤穴與黑穴。
一、洞穴生人觀念的產(chǎn)生
我國不少山地民族都曾有過洞穴崇拜,這些民族都曾將一些神奇的山洞當作本民族祖先的誕生之所。洞穴生人觀念的產(chǎn)生,與早期人類的洞居生活和母腹崇拜密切相關,可以說,洞穴生人觀念是早期人類穴居生活的記憶與母腹生殖崇拜相結合的產(chǎn)物。
洞穴是早期人類的居所,已為大量的考古資料所證明。我國石器時代先民居住過的洞穴遺址遍布全國。如北京周口店龍骨山洞穴,發(fā)現(xiàn)了四十多個不同年齡、性別的“北京人”的化石;廣東曲江縣馬坎鄉(xiāng)獅子山巖洞,發(fā)掘出一個雖已破碎但可復原的人類頭頂骨;湖北長陽縣城西南大鐘家村洞穴,發(fā)掘到一個帶有兩枚牙齒和一枚前臼的人類左上腭骨;廣西柳江通天巖洞,出土了一個完整的頭骨及胸椎、髖、股等骨骼,屬于一中年男性;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shù)纳巾?a class="insidelink" href="http://www.clairebellhome.com/scenic/zjjjq/115346514.html" title="黃龍洞">洞,發(fā)掘出三個完整的頭骨以及下顎骨、脊椎骨、肩胛骨、臏骨、肢骨、牙齒等其他化石材料,分別屬于8到10個不同個體,等等。這些材料都說明早期人類確以洞穴為居所。直到晚近,我國邊遠地區(qū)仍有個別以洞穴為居所的家庭。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人類逐漸脫離了洞穴,但是洞穴生活卻作為一種記憶傳承下來。許多民族的史詩、古歌、根古歌、古文獻都記敘了其遠古祖先洞穴生活的情景。如彝族文獻《西南彝志》說:“有名的山嶺,九千七百二;有名的洞穴,四百六十七;有名的河湖,三千六百九。”彝族古歌《力芝與索布》中說:“我是森林的兒子,我是巖洞的主人。”
當然,僅有洞穴生活的記憶,還不能形成洞穴生人觀念,只有當這種洞穴生活記憶與母腹崇拜相聯(lián)系的時候,才有可能產(chǎn)生洞穴生人觀念。
母腹是嬰兒誕生之所,故而成為祈求子孫綿綿的原始初民的崇拜對象。母腹崇拜大約產(chǎn)生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中外都曾有過母腹崇拜,其有力的證據(jù)便是出土的原始社會的突出母腹特征的婦女雕像。這種婦女雕像往往腹部滾圓、乳房高聳、臀部豐腴,突出了與生育有關的女性特征。這些婦女雕像往往被稱為母神。茲舉幾例:
奧地利的維倫多夫的維納斯,發(fā)現(xiàn)于克雷姆斯附近,屬舊石器時代的雕像。雕像質地為石灰石。
法國曼頓的維納斯,屬舊石器時代雕像,質地為皂石。
法國萊斯普克的維納斯,屬舊石器時代雕像,質地為象牙。
法國洛塞爾的維納斯,屬舊石器時代的浮雕,質地為石灰石。
德國埃利希·諾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評價以上幾個女神像說:
“這幾個大母親女神塑像都是女性基本特征的典型。……在這些塑像里,已可以看到女性生育力的前人類和超人類的表現(xiàn)。頭部沒有視力,向身體中部前傾;手臂只是示意的,過分強調身體中部?;蟮墓刹亢脱恐饾u收縮而變成細瘦的小腿;足部已經(jīng)碰掉了,但無疑它們并不堅固。決不可能把它們設想為這個碩大的身體——容器的支撐物。”
“這些無定型的大母神塑像是孕育女神的造型,在全世界,它都被當作懷孕和生育的女神,而且作為不僅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崇拜對象,它也被視為生育力的原型象征,遮蔽、保護和滋養(yǎng)的基本特征的原型象征。”
母腹崇拜,除了以突出女性腹、臀、乳的雕像為表現(xiàn)形式外,還以其他與母腹有某種關聯(lián)和相似性的事物為表現(xiàn)形式,洞穴便是其中之一。早期人類居住繁衍于洞穴的記憶,使得先民們將洞穴與母腹相提并論,以為洞穴與母腹一樣,都是生命誕生之源,這樣,便產(chǎn)生了洞穴生人觀念。由此可見,洞穴生人觀念,實際上是母腹生人觀念的變異,洞穴崇拜是母腹崇拜的變化形態(tài)。
洞穴生人觀念,既存現(xiàn)于與洞穴相關的起源神話中,也存現(xiàn)于與洞穴相關的乞子習俗中。
云南西盟佤族有一個叫“司崗里”的石洞,被佤族視為祖先誕生之所,人們每年都要在這里舉行祭祀。“司崗里”為佤語,其意義之一即為人自石洞中出。佤族創(chuàng)世神話說,利吉神與路安神創(chuàng)造天、地、日、月、動物、植物與人,將人置于石洞中。后來木依吉神令小米雀啄開石洞,人便從石洞中走出來,世上便有了人種。蒙古族、哈薩克族、壯族、白族等民族都有這類洞穴生人的神話傳說。
依據(jù)人從洞生的觀念,便產(chǎn)生了向洞穴乞子的習俗,而且這類習俗至晚近仍有傳承和發(fā)展。
貴州大方縣白臘花若鄉(xiāng)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個洞,直徑約30厘米,當?shù)匾妥宸Q為“阿若迷”,意為“打兒洞”。畢節(jié)農(nóng)場黃泥村也有一個類似的山洞,亦被當作乞子的對象。
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有祭圣母石乞子的習俗。圣母石在下南圩的馬山峰之間,高丈余,看上去像一背負小孩的婦女,被毛南族視為圣母的化身。圣母石中部有一洞,洞里長了一棵桃樹,被稱為仙桃樹。夏天桃樹果實成熟時,求子的毛南族婦女便帶上紅雞蛋、粽子等,來到圣母石腳下祭拜,并摘仙桃吃,俗信可以懷孕生子。顯然,這是將石洞當作了懷孕生子的母腹。
四川鹽源縣有一山崖,上面有一個洞,當?shù)氐募{西族以此為巴了拉木女神的腹腔或子宮,乞子者向洞內丟石子,投進則意味著得子。該洞被稱為“打兒窩”。
四川涼山喜德縣觀音巖上,有一個“摸兒洞”,求子者進入洞中摸石乞子,俗信摸得石必抱男,摸得砂必抱女。
在內蒙古,有婦女穿越山洞以乞子的習俗。
河南淮陽人祖陵顯仁殿的臺基石東北角,有一個圓洞,人稱“子孫窯”。不育婦女拜人祖廟時,必須用手掏一下“子孫窯”,俗信可以懷孕生子。
由以上事實可見,把早期人類的居所——洞穴與母腹相聯(lián)系,便產(chǎn)生了洞穴生人觀念。上述形形色色向洞穴乞子的習俗,都表明在人們的心目中,洞穴是母腹的象征,具有生殖的力量。這種以象征母腹為特征的洞穴崇拜,在土家族及其祖先巴人的文化中,有著突出的表現(xiàn)。
|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
張家界旅游網(wǎng)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